绿色情怀,水彩大家
——郑起妙艺术的心路历程
中国水彩画家郑起妙
郑起妙教授在向康育义介绍他的新作(2009-12-16)
打开《1905-2006中国百年水彩画集》(简称《百年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2006。下同。),为中国水彩画做出贡献的水彩画家代表作品一一展现在我的面前。从李叔同《明信片上的风景》(风景画,1905年作),到周刚《傅村蓝窗》(人物画,2006年作),共收录了298人307幅作品,可谓洋洋洒洒,蔚为大观,集百年中国水彩画之大成。
披览《百年画集》,流派纷呈,风格各异。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经过几代中国水彩画家的努力耕耘与探索,把发源于西方美术园地的水彩画,融入了中国水土,“在中国大地上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而生根、发芽、并逐渐成长壮大……形成了中国水彩画。”(《百年画集》前言)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郑起妙先生1987年创作的《闹海》(《百年画集》第117页)。这幅画不论在色彩上还是创作技法上都十分特别,它既是西洋画,又象是
闹海 郑起妙 1987
中国画,既像写实画,更像抽象画,既画形,更写神,远观是岛屿和大海,近看是一系列长短不等、弯曲杂乱的色彩线条,……总之它是一幅“四不象”的“水彩画”。确切地说,是一幅以鼓浪屿为生活原型,以中国画的线条进行创作的抽象水彩画。如果对《百年画集》进行通盘的比较,《闹海》其独特性更加明显地跃然于纸上,可谓独领风骚。
艺术贵在创新。《闹海》的创新特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它的作者——郑起妙便引人瞩目地从中国水彩画家群体中浮现了出来!
(一)热爱绘画,少年发端
郑起妙,1934年生,福建省永春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彩画家学会理事,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厦门水彩画研究会会长,福建省水彩画协会会长。
郑起妙是我的初中时代的同学。在我记忆中,他至少从初中时代开始就喜欢画画。当时他的水彩画已经画得相当好,充分展现出他的绘画才能。1951年暑假他跟我步行四十里,到我的家乡永春县坑仔口写生,用水彩画村里的风景,村中的木桥,溪埔古杨树林,村西的漈头瀑布,都被他收入画中。
1952年夏初中毕业后,我考进永春一中,他则考入厦门鹭潮美术学校(厦门工艺美术学校的前身),从此我们分开,直到1985年我从南京到厦门参加一次学术会议才又见面。
(二)道路曲折,大开大合
郑起妙的人生可说是道路曲折,大开大合,极富戏剧性。1955年鹭潮美术学校毕业,恰逢修建鹰厦铁路,作为新中国热血青年,他没有考虑去深造绘画,而是报名参加鹰厦铁路知识青年筑路队投入火热的修建鹰厦铁路战斗,还担任一个小分队队长兼团支部书记。他参加过隧道开挖工作,为了提高效率,增加掘进进度,他甚至用整个身体去顶风镐,强烈的震动几乎要把他的心脏崩裂出来。1956年夏,他经部队批准参加全国高考,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在大学四年中,他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受到舞美系主任孙浩然教授诸名家的青睐,亲自指授,进步长足。1960毕业留校任教。从1960至1965年短短五年中,郑起妙的舞美设计才能得到令人骄羡的施展,他担任上海电影演员剧团“上海屋檐下”、“镀金”等舞美设计。受邀为北京中央歌舞剧院赵青主演的“梁祝”做舞美设计。担任上海戏剧学院教师艺术团的“渔人之家”舞美设计,此设计又被上海电影专科学校采用……一个初出茅庐的年青人,真正是崭露头角,独领风骚。郑起妙获得了中国戏剧老牌高等学府——上海戏剧学院任教的崇高平台,他稳稳地站在中国舞美设计的大舞台上,他的前程远大……然而,在这展露辉煌成就的历史当口,郑起妙为了爱情,为了能与家人团聚,选择了放弃。1965年底他放弃上海戏剧学院的大平台,放弃上海优越的城市生活和人文环境,请调回福建,在福州担任福建省话剧团舞美设计。然而,他没有如愿在福建省话剧团安心做他的舞美设计,半年后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所有事业停转,卷入一场大混乱之中。初来乍到的他无所是事。紧接着是1968年全家下放到永春县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后来他被安排在永春县文化馆,做群众美术工作。1980年调回厦门工艺美术学校任教,结束了颠沛流离的14年,开始过起稳定的可以专心致志的美术工作。经过寒冬的人知道春天的温暖。他珍惜回母校工作的机会,全心全意的教学,一心一意的画画,试图把文化大革命损失的时间补回来。他先后编写出《色彩基础原理》、《静物色彩》、《风景写生》以及《色彩人物》等四本教材,利用鼓浪屿美丽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指导学生写生。近二十年来,郑起妙专注于水彩画,创作数以千计的作品。他把中国画的创作理论和技法融入水彩艺术,在中为西用,西中合壁的创作道路上迅跑,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不断得到国内外画家前辈以及同行的理解与赞赏,南京艺术学院老院长刘海粟教授评他的画是“画得好,色彩感觉很好,看得出吸收印象画派,又有自己的东西,凭这样的基础好好努力,会成功的。”(1984.),新加坡著名老画家刘抗教授高度评价他的水彩水粉画是“民族精神,时代气息”(1986.)。亚洲水彩画协会联盟主席、中国水彩画协会主席李剑晨教授则写长信表扬郑起妙的艺术,李老的信全文如下:
起妙先生鉴:接大作非常感激,此印刷品在水彩艺术中是别开生面的,乃是用中国画的方法作画写生而进行水彩画工作的。晨 希望先生在用颜色水份上再下功夫,把水彩画的传统技法再充实,它一种水彩画的面貌作些研究,这样您的水彩画在国内是会独创一格的。我很欣赏您的大胆作风。希望我们中国水彩艺术大放光辉。祝进步。晨已老朽,已近百岁,只能简单的谈几句,不多赘,祈谅。 百岁老人 李剑晨 1997年10月26日
1984年以来三次在厦门举办“郑起妙水粉画展”,1986年他应邀在香港大会堂成功举办“郑起妙水粉画展”。他的作品参加历次全国水彩画大展,第九、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担任全国首届小幅水彩画展评委。他的水彩、水粉作品还参加到朝鲜、日本、秘鲁、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他为人和善而热情,他教书育人兢兢业业,他绘画创作成绩突出,受到业内同行的尊敬。先后被推选为厦门水彩画研究会会长,福建省水彩画协会会长,中国水彩画学会理事。已出版《郑起妙水粉画集》、《中国水彩画家郑起妙》以及《郑起妙水彩画集》等三部。作品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百年水彩画集》等。他作为当代中国水彩画家代表人物被载入《中国水彩画史》(袁振藻编著,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
(三)眼中风景,心中风景
披览郑起妙几十年来积累的作品,可以明显感觉到他的创作心路历程。即,从画眼中的风景到画心中的风景。他是一个随性的画家,要从中划出一条时间界线是比较困难的。但作为对他的画画道路进行研究,又不能不寻觅出这条界线。大概而言,郑起妙在1980年代之前,大多画的是眼中风景,此后逐渐趋于简约抽象,展现出他心中的风景。前者代表著作是《郑起妙水粉画集》(香港书谱出版社,1986);后者代表著作为《中国水彩画家郑起妙》(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而2001年出版的《郑起妙水彩画集》(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则可看出他的艺术发展之路,寻找出艺术风格变化的这条时间界线。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他的水彩画多为现实自然主义的,比如,《赣北》(1957)、《沪郊》(1958)都是很写实的,技法运用都是比较传统的,画面较宁静而旷远,效果比较真切,让人一看就知道谁是谁。到了六十年代,对眼中风景进行较多的简化,如《闹静》(1960),近景的树林画得比较抽象简化,相反画面远处的楼房建筑却画得较详细,以近景模糊来烘托远景的细致,但画的仍然是眼中的风景。又如《佘山》(1961)山不高,画面展现细-粗-细的三层结构,尤其着意突出山顶的天主教堂和穹顶天文台,中下两层次皆作朦胧简化处理。《姑苏》(1964)一画,堪称是称是这一时期的风景代表作,他没有画常见的苏州城里水巷,而是画苏州乡下的风景,画面上方是姑苏农村的黑瓦白墙的村舍与拱桥,画面下方则画一少年在桅杆高竖的木船上眺望远方的美景,构图简洁,把江南水乡的美丽尽展无遗,既写实又高度概括。
姑苏 30×30cm 1964
1976年创作的《春寒》更令人感动。你看,花枝喷射,雪白的绣球花密密麻麻绽放,既鲜活又充满力量,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白色绣球花既写实又寄情,郑起妙对周恩来总理怀念之情溢于画表。看了这幅在春寒里绽开的白花,不禁勾起人们对那个年代的痛苦悲愤的记忆。因此,《春寒》是郑起妙水彩画,从单纯描写自然风景到政治表意的代表作品。
春寒 24×38cm 1976
进入八十年代,郑起妙的眼中风景有了很大的提高,技法更趋成熟老练,《冬暖》(1980)的细腻平实,真切地描绘了鼓浪屿冬天温暖如春的民居环境,构图和技法都展现出深厚的功力,充满柔和妩媚,温暖热烈,雅丽深邃,天人合一之美。
冬暖 45×60cm 1980
《雄风》(1981)用刚劲的线条和点皴,塑造出日光岩花岗岩的崇高与坚硬,展现伟峨刚强雄踞于天际的阳刚之美,它坚不可摧,极富力度。
《冬暖》《雄风》无疑是郑起妙这一时期画眼中风景的两幅代表性作品,他用写实的方法去展现鼓浪屿之优美与崇高,歌颂鼓浪屿天地人合一的人间仙境,技法成熟,功力扎实,令人流连与震撼!
必须指出,《雄风》采用了中国画线条与皴法,成功地塑造了高耸伟岸的日光岩,把花岗岩的粗糙坚硬物理性质表现了出来。《雄风》在技法上的成功尝试,奠定了后来“西中合壁”的“郑氏技法”的基础。
雄风 45×54cm 1981
1980年代郑起妙创作的眼中风景全面走上成熟,不论在造型上还是在色彩运用上都展示其深厚的功力,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如,《枕潮1982》《古道1982》《归巢1983》《夕晖1984》《潇潇1984》《眷恋1985》《祖庙1986》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眼中风景的代表作品。
也正是在1980年代,同时兴起他的心中风景,其特征是大写意的,或用西洋水彩传统方法,或用中国线条方法去构造郑起妙心中的风景。前者的代表作品有《轩然1982》《水魂1983》《生息1984》《凝翠1987》《太姥1988》等,后者代表作品如《泰然1984》《闹海1987》《三伏1987》《逐浪》(1988)《童梦1989》等。
1990年代以后,郑起妙心中风景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2000年以来,即便是野外采风当场创作的作品,也是在写他自己心中的风景。他并不再按“对景写生”的规则,去摹仿自然,而是用中国意境山水画的方法去妙造自然,诠释自然,使作品达到新境界,更具诗的意境,给人予美的享受,让人浮想联翩与启示。此时,他把对生活的感悟,人生的哲理,艺术的理念,以及丰富的审美经验,都通通注入于创作之中。技法上的娴熟,构图上的老到,色彩上的随意,或色块,或线条,或中西合壁,挥洒运用自如,完全是一副水彩大家的做派。
从画眼中风景到画心中风景,郑起妙走出一条属于自己艺术特点和艺术风格的发展道路,这是一务成功之路,成就艺术大家之路。
(四)现实主义,抽象朦胧
郑起妙水彩画另一个特点,是从现实主义走向抽象朦胧。两者之间仍然难划出一条时间界线,可以说郑起妙从早期开始,就走现实主义的写实与抽象朦胧的艺术创作之路,尤其到了1980年代以后,这种趋向更明显了。数十年来抽象朦胧的艺术创作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成熟,进而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朦胧”两个字都是以月为偏旁的,原本意思是在月色下所看到的景物所具有的特殊感观,它既有形,又不知其详,存在于一种似是而非状态之中。因此,朦胧是一种特殊表现形态的美。其基本特征是,内容通过某种朦胧、模糊的美的形式,含蓄的表现出来,使具有一定审美经验的欣赏者,能通过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在欣赏中获得审美享受。以此标准来衡量,抽象朦胧至少有两种极端表现类型,一种是在淡中求朦胧,另一种是在浓中求朦胧。审视郑起妙水彩作品,我觉得他这两类抽象朦胧作品都有,我把它们归纳为淡雅型和浓烈型。所谓淡雅型,即在淡雅基调之中模糊物象求取抽象朦胧。所谓浓烈型,即在浓烈重彩之中模糊物象来展现抽象朦胧。《自在》(1990)和《听蝉》(1995)可以说是这两类抽象朦胧的极端代表作。
《自在》(见《郑起妙水彩画集》第39页)以雪峰寺为生活原型,画面3/4以黄色调淡然的表现山林原野,笔触粗犷而模糊,似山非山,似树非树,抽象而朦胧,给人留下诸多想象空间,只占画面1/4的上方,以纵横交错细紫线条勾勒出起伏的山地,其右下部以8根线条概略勾画出雪峰寺的轮廓,它隐藏于旷原山地之中,极目处只见半轮明月露出地面,全画既宁静又旷远,抽象朦胧,意境深远,令人心醉。正是:
此时明月上,大地皆迷朦,
隐隐雪峰寺,传来钟鼓声!
自在 40×54cm 1990
《听蝉》(见《郑起妙水彩画集》第53页)正好相反,这幅以大写意的手法描写一个绿荫遮日的深院,全幅采用的是深蓝色调,浓烈重彩,然而物象却十分抽象简约而迷蒙,幽深处有曲径相通,从树缝中透出庭院的门窗,几只蝉儿停在树上。这幅显然是以鼓浪屿作为生活原型的作品,反映出夏日的幽深和清凉,指示人们这是一处能使人得以健康长寿的佳境。正可谓:
绿荫如蓝,庭院深深深几许;
幽雅谧静,蝉声阵阵撩人心。
听蝉 54×70cm 1995
郑起妙曾向我出示近年创作的未出版作品,让我惊喜的是他在抽象朦胧创作大道上迅跑,并形成郑氏水彩风格。仅从2000年至2008年挑选出来的128幅作品,抽象朦胧作品就有60幅,占46.8%!其中,《雾里2008》《海隅2008》《贵州2008》《春妆2008》《山清水秀2004》《良辰2004》《泛香2003》《清辉2003》《雾漫2001》《轻烟2001》《雾蒙2000》等等,都是淡雅型的标志性佳作。而《金秋2008》《灿灿2008》则属于浓烈型的抽象朦胧代表作品。
金秋 54×78cm 2008
(五)审美突悟,艺术转换
西洋风景画是采用对景写生的。中国山水画则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 张璪)。两者既相同又有别。相同者,中西绘画都强调外师造化,以大自然为师。有别者,中国山水画更强调外师造化之后的中得心源。何谓“中得心源”?张璪没有说,一千多年来无人对此进行诠释。我提出“审美突悟,艺术转换” 对张璪的创作原则进行补充。因此,中国山水画创作原则的完整表述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审美突悟,艺术转换”。(康育义《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审美突悟,艺术转换”是艺术创作的两个相互衔接的步骤,包含张璪“中得心源”的全部内容。审美突悟与艺术转换,关键是审美突悟,没有审美突悟,便没有艺术转换。从时间上看,“审美突悟”可以是外师造化面对大自然的瞬间产生的审美直觉,因而产生灵感(中得心源)和创作欲望,也可以是在外师造化之后不同的时间内,比如数日、数月,甚至是数年之后,产生的审美顿悟,进而产生艺术灵感(中得心源)和创作欲望,并且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转换成艺术。纵观郑起妙艺术创作之路,可以看出他虽以大自然为师,但更多的是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方法进行创作的。他有许多对景写生的作品,但更多是回到室内产生审美突悟以后进行艺术转换再创作的。比如,2008年他在江西婺源采风,在当场对景写生创作了《寒冬》《秋意》《清晨》等作品,但回厦门经过一段时间酝酿后,又创作出几幅“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佳作来,如《金秋》等。这一过程,揭示出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源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审美突悟,艺术转换。
山水艺术有摹仿山水(对景写生),萃取山水和意境山水之别。这三种山水艺术类型,反映出画家思维过程的三个阶段。前者是对大自然的直接反应之表象,中者是对大自然的剪裁,萃取之精华,后者则是以大自然为依据,升华进入崭新的境界。由此观之,不论是萃取山水还是意境山水,其创作过程都是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审美突悟,艺术转换”的,郑起妙近年创作的大量佳作都是遵循中国山水画创作方法用水彩画的形式创造出来的。
秋意 57×78cm 2008
(六)无为而画,佳作连连
郑起妙眷恋水彩艺术不知老之将至。进入古稀以后的郑起妙,画画的劲头不但无减退反而日增。当我问他有何大作?他在长途电话中却说“无所事是,吊儿郎当,偶尔为之。”好一个“吊儿郎当,偶尔为之”!他住鼓浪屿,每天到大海游泳,热心指点年青人,组织水彩画学会外出采风写生,接待外地画家,出席大型画展活动,当然每周必须抽出两天时间到厦门去与子孙欢聚享受天伦之乐……所有这些都说明他的生活是忙碌而充实的。作画来自于灵感,来自于吊儿郎当。表面上他看似吊儿郎当无所作为,头脑里却反复在捣鼓几十年来大自然给他的影像记忆,像过电影那样一幕幕重现出来,闪现而过。当灵感涌动之刹那,审美突悟出现的当口,他会毫不犹豫的投入战斗,拿起水彩画笔挥洒自如,顷刻一幅佳作便横空出世。这便是郑起妙进入古稀后仍然创作旺盛,佳作连连的奥秘。他那种“吊儿郎当,偶尔为之” 实际上就是老年艺术大家创作的总回顾总清算,所谓积数十年之经历与经验,拿出数十年积累的审美观和纯熟技巧,构建出一幅幅惊世骇俗的佳作。
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2000年至2008年期间郑起妙“吊儿郎当,偶尔为之”的一些作品,从中领悟这位水彩大家的艺术风采。
冬明 54×73 2000
雾溕2 44×57 2000
雾漫 54×79 2001
厦鼓 54×76 2002
热土3 54×78 2003
清辉 54×77 2003
旷望 54×79 2004
溶田如镜2 54×79 2004
白练 54×79 2005
旷望 54×74 2006
云顶岩 54×74 2006
花园酒店 54×66 2006
瀑布(贵州) 27×39 2008
无题 27×39 2008
(七)夕阳无尽,满目青山
古人云,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然而,对于画家而言,却是满目青山夕照明!一个绘画大家只有经过几十年历练才能成就,用中国人的话叫做“一年笔墨一年功夫”,人到老年笔墨老辣,经验丰富,起点高,境界高,水平高,正是优秀佳作产生的年代。郑起妙经历丰富,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受家庭熏陶从小喜欢绘画,初中毕业后历经:怒潮美校三年学习—修建鹰厦铁路劳其筋骨的艰苦磨练—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系统学习与严格训练—留校任教、戏剧舞美设计崭露头角—文革下放再度磨练—最后回到母校厦门工艺美校任教及至退休……凡六十余载。丰富的人生经历,锻铸了他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和刚强性格,他为人谦逊,平易近人,他待人热情,他品格高尚,乐于助人。郑起妙的画展示他的人生经历与磨练,他的作品有的充满坚毅刚强与不屈不挠的阳刚之美,或崇高伟峨,或坚不可摧极富力度。但更多的作品却是充满柔和妩媚与热情的阴柔之美,雅丽深邃,大地亲情,天人会一,或朦胧,具有诗的意境。他的画具有起点高,品位高,水平高,境界高诸特点,功力深厚,色彩丰富,不愠不火,超凡脱俗,充满书卷气。郑起妙在为人为道上述这些特点,在当代中国水彩画界中都是不多见的。
夕阳无尽,满目青山。我们衷心祝愿中国水彩画大家郑起妙先生艺术常青,为中华水彩艺术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