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首页 > 中文版首页 > 康育义主页中文版 > 康育义主页英文版

难忘的永一中生活
——为永春一中百年校庆而作

南京大学 康育义

一、从蓬壶到永春

1952年全省中学改制,—律改为秋季班,每年秋季招生,现有的春季班一律提前毕业。我是1950年春入私立毓斌中学(现永春三中)学习的,所以初中只念两年半,到1952年7月提前半年毕业。并到永春县城参加永春第一中学的高中入学考试,很顺利考取了。

1952年8月下旬,我带着录取通知书到永一中注册报到。临走前一天全家人都很高兴,虽然没有盛大的欢送会,可是祖母还是杀了—只鸡来为我送行。那天晚饭特地做了干饭,还把大姑叫回来一起吃干饭喝鸡汤,算是全家聚会。祖母特地把鸡头和一只鸡翅鸡腿搛给我,我虽不忍心吃这么多,但却诚心的领受了。因为在闽南风俗中,鸡头表示最大。我记得以前鸡头都是祖父吃的,这回祖母给我鸡头是对我的器重和奖赏,我既感激又觉得是全家的重托,肩上沉甸甸的。鸡翅鸡腿表示飞得高跑得远,也是—种希望。晚上祖母又给我几块银圆以作费用。这些我都铭记在心,至今仍未敢忘。

次日大清早我和同村同考上—中的康昭炯一阵离开坑仔口,赤着脚开始我的远征。……

永一中在永春县城的五里街街尾,离坑仔口有七十里。那时我们山里没有公路,七十里山路全靠两条腿走。我们—路要经过诗元、大山格,长坑、锦斗、马跳峡、蓬壶、汤头城、蓬莱巷、鳌峰、五里街等地,最后才走到位于五里街街尾的永一中。

七十里山路我们整整走了半天多,到下午二点多才到。这是我第—次—次性连续走这么长的路,当到达一中时已筋疲力尽,两条腿直发抖,脸色苍白,口干舌燥,连讲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我们到校大门口时,早有许多人在那里排队等办理注册手续。我们顾不得一路疲劳,跟着排队。轮到我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怎么办手续,而是一位带着女人嗓子的“男”老师在办公。他理着男式短发,穿着男式服装,非常细心看着每个人的录取通知书,很温柔的向我们发问,并逐—记录。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位女扮男装的老师,她叫陈玉媛, 永春人,在解放前就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反潮流”的女性。据说她是一次失恋以后做出改变形象的,以示自己的坚强,从此以后也不再谈婚论嫁,独身—辈子。我是山里人没见过什么世面,对陈老师十分好奇,认为是一件新鲜事物。后来得知她的挫折经历,则只有同情和理解与敬佩了。注册完毕,我被一位老师,也许是高年级同学已记不清了,领到“三一楼”学生宿舍住下来,成为永一中高21组的学生。

从坑仔口到蓬壶,再从蓬壶到永春,我从大山里一步一步的走出来。永一中,是我人生的又—个重要生活阶段,我要在这所闽南著名中学打下坚实基础,锻造坚强的人生。

二、美丽的桃源

永春,是永春县城所在地。永春不但地方大,而且商业、交通也很发达。

永春是一个长条形的火山岩山间侵蚀盆地,盆底一望平川,东西长约三十里,南北最宽处六里,桃溪由西向东蜿蜒贯穿而过,盆地南北被山岭所拥抱,北面有天马山、大鹏山,南面为魁星山、岵山等山岭。山中一般都有古代建筑为标志的风景点,最著名的要数魁星岩。盆地很长,为了好辨认,由西向东一路走来都有小地名,它们是:卿园、石鼓、五里街、桃场、州内、桃城、卧龙、东平、外山等。它们彼此相依相接,地理上并没有明显分界线,全凭世代相传的村镇概念。而且往往一个姓氏集中住在某—村镇里。比如,某人姓周,人们自然会确定他家在桃溪南岸的桃场,并把他冠以“过溪周”之称。这种把姓氏与地域连起来的称呼方法,在永春全县都是很普遍的。比如,蓬壶林姓住山美,叫“山美林”,又如,“苏坑王”、“苏坂潘”、“汤城尤”,以及“坑仔口康”、“红山康”、“云台赵”等等。这种现象反映永春人口群居的原始性与保守性。据史志记载,永春在唐代就建州,名桃源,其意是这里山川形势之美, 有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既美丽又与外部世界隔绝,是一个不受尘世干扰修身养性的佳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千余年来人们以族群世代安居于一方,虽有大量人口移居海外,但在祖籍地却十分固定,每个姓氏都有各自的祖祠,供奉着历代子孙的牌位,这便为移居海外的子孙归来寻根提供依据。永春是全国著名的侨乡,2000年在县人口为53万,可是在海外永春人却有105万人。其中以东南亚和港澳台居多,远至北美南美,南渡大洋洲,西进欧洲,可以说永春人遍布世界。这么多人到海外谋生,也为家乡的发展带来生机。我1955年到永春时,就看到繁荣的商贸。五里街因街长五里而得名,其中心地带叫“巴萨”,就是按照东南亚的方式构建的自由贸易市场,从布匹到日用百货,从土特产到洋货,还有各种快餐店小吃店应有尽有。五里街东走五里就是“州内”,历史上州内就是永春州府衙门所在地。1955年时的州内,是一座木质结构连续完整的环城街市。城中心是县政府所在地,叫衙门口。其外围是环形街,街道商店是清一色的三层木构房,店门口均有屋廊,店店相连形成一条整齐的走廊,供行人行走, 在街廊檐下行走购物无日晒雨淋之虑。州内应当说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最著名的标志建筑是十字街中心广场上的“八角亭”,以及架在桃溪上的云龙桥。州内不仅商业布局井井有条,商业秩序也较好,不像五里街巴萨那么乱哄哄的。此外,一些比较高档次的商店和老号名店也都比比皆是,文化用品店、书店都是整装专营的店号。记得州内大街上还有—家五音乐社,经常弹奏,弦音绕绕,箫声袅袅,在县城上空回荡。我第—次来到永春县城,见到如此繁华的街市,以及丰富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此种情景使永春州名不虚传。它的繁华,它的气度,它的富有, 绝对不是蓬壶,更不是坑仔口所能相比的。我开始意识到自已来到了“大城市”。这种感觉从某种意义上激发了我求知上进的欲望,要改变自已的命运只有离开大山进入城市,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好好读书。这是我进入永一中最初确立的读书观。

永春风景是很美丽的。这不仅有美丽的山岭,蜿蜒的桃溪,而且还有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优越的宜人的气候,自古便有“万紫千红花不榭,冬暖夏凉四序春”之美誉。整个永春盆地既有山区的温凉,又有海边的湿热,这里盛产荔枝和龙眼,甘蔗、香蕉与菠萝,还有许许多多山珍野果。田间菜地里长出来的蔬菜特别鲜嫩,—棵包心菜直径可达半米,—棵花耶菜足有六、七斤,还有那芥菜长得比五六岁小孩还高。

永春之美在桃溪,桃溪之美在碧翠。桃溪是晋江东溪的源头,它汇山泉而成溪。它自雪山来,它自天马山来,它自大鹏山而来。它潺潺而流,淙淙而流,汩汩而流,而后滚滚而流。它流过卿园,流过石鼓,流过桃场五里街,流过云龙桥,流过太平,流过东关,而后进入南安直到泉州入海。因此,桃溪是永春的母亲河。我到永春时,第一次看到那点点白帆,从泉州溯流而上停泊在永春州内的云龙桥下,又从云龙桥下满载货物起航去泉州。在历史上唐宋时期,泉州就是发达的南方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因此, 自古以来永春的船就与海外相通,许多永春老前辈就是从这里坐船经泉州出海,到达台湾和南洋各地的。

我的永一中就是座落在这样美丽的桃源胜景上,她的学子无疑会受到桃溪水的滋润,受到大鹏天马山上蓝天白云的薰陶。

三、我的永一中

永一中是永春县最高学府,也是闽南一间著名的完全中学。但是它的校舍却非常古老而陈旧。地方也不大,整座学校建在一个小山上,叫梅峰山。校门很小,在梅峰山南麓,像一个小巷的出口,很不引人注意,如果不是挂着牌子,绝对不敢认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永春第—中学。出校门口便是通往州内的大马路。大门西侧是一间不大的门房,有工人在值班,兼管信报收发,门房边上是阅报栏,陈列时隔多日才能送到的报纸,供师生阅览。在永一中的三年,我经常饭后或课间在此阅报,是我们了解国内外消息的主要窗口。门房斜对面是一座旧祠堂,那便是我们寄宿生的饭堂了。饭堂内可排几十桌供几百学生用餐。一中寄宿生多,三顿饭人流滚滚,好不气派。可惜当时伙食很差,饭是两稀一干,菜早晚都是腌菜萝卜干,中午也都以素菜为主,如青菜、萝卜、豆腐、包菜、芹菜、芥菜、莴菜等,一星期有一次加餐,有肉片或红烧肉。总的说来,永一中的伙食比念初中的毓斌中学好。所以我高中三年身高和体重都有较多的增长。永—中的学生来源很广,除永春本县学生外,还有从南安、安溪、德化、大田、仙游、甚至是莆田、永安,都有莘莘学子不远百里来这里求学的。穷学生比较多,但也有出自富门弟子,他们不满足于学校食堂三顿饭菜,在上午课间和晚自修后,上街到附近的餐馆去吃点心,如喝花生汤、豆浆、牛奶、油条、肉羹汤等,生意十分红火。后来,学校见状也在伙食堂边上开—爿小吃部,除了供应肉羹汤外,还有小炒,如炒米粉、炒面、卤面、面线汤等,中午小吃部还供应炒菜,有钱的学生,还有家住学校的老师,都可以去选购,现点现炒,油烟弥漫店外,飘来阵阵菜香,引得穷学生垂涎三丈。我在一中三年,自知自己是靠助学金过日子的穷学生,不敢也不可能有上小吃部加餐加菜非份之想。有钱的同学曾几次要请客都被我婉谢了。这种勤俭节约的精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确实是从小逐渐培养和锻炼出来的。

永一中是省立中学,解放初尽管国家很穷,但还拨款资助家境贫困的学生,使他们能得到上学培养的机会。我虽家庭成份不好,但我在毓斌中学有比较好的记录,属于品学兼优—类。因此到永一中上高中时,学校就给我乙级助学金,即免交学费,每月还有三元钱菜金(当时寄宿生的伙食标准是三元钱菜金),解决了不少困难。这样高中三年,我只要每个月回家担米—次,而不必像在毓斌中学那样每个星期都得回去带米带菜,节省了不少时间可以用于学习

四、我心中敬仰的老师

永一中的老师也很多,初中部和高中部的老师是分开的。老师专业分工非常严格,教代数的不兼教几何,教语文的不去兼历史地理,由于专业分工长期坚持,所以各门课老师都积累非常丰富的经验。他们不但对课程内容很熟悉,形成一整套教学方法,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经验,善于掌握课堂秩序,掌握学生学习情绪,讲起课来有条有理,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逻辑性强,很少有废话,但表达却很风趣,我们都很喜欢。—堂课下来我们基本上都己经掌握了,到晚自修时再复习—遍,就完全掌握了。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很好的,我在高中阶段进步得很快,与老师的优秀教学方法密切相关。

在这里我要特别记下几个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

第一位是我的语文老师许卓群先生。卓群先生江苏宜兴人,讲一口带宜兴口音的普通话,不知为什么,我从听他第一堂课开始就能听懂他的普通话,无需经过一段适应期,这大概是一种缘份。许老师教我们班三年语文课,结下了深厚友谊。那时他已经五十开外了,有一个小女儿,高我们几班,没考上大学(也可能是考上了没钱念),也没工作在家吃闲饭,听说许老师还有一个在外上大学的儿子,许夫人是家庭妇女没工作,全家靠老师一人的工资维持生活。因此许老师是全校有名的穷先生。他只有一套像样的米黄色卡基布中山装,—件白衬衫,—件毛线背心,两条短衬裤,两件纱背心,一双布鞋,一双布袜子,这就是他一年四季的衣服了。好在永春冬天不冷,他穿一件白衬衫和一件毛背心,再加上中山装,就可以安然无恙的过冬了。他大约1.70米个子,略胖而墩实,长方脸,大大眼睛,双眼皮,高大的鼻梁,浓浓的黑眉,花白的短头发,走起路来毕挺毕直的,两眼炯炯有神,步履矫健,风度翩翩,从外形上就是一位值得尊敬和效仿的师长。许老师最狼狈的是夏秋两季,从五月份开始到十月份永春天气比较热,人们都穿衬衫,可是我们的许老师却只能将他那件中山装和白衬衫轮换着穿,每当在大热天他穿上米黄色卡基布中山装上课时,我们戏称他是“空弹壳”,可是他从未介意自己的衣着,他还是像冬天那样把衣服扣紧,风纪扣也从没见松开过,他仍然那么认真的教学,一边讲,一边用手帕揩擦额头的汗水。他一往情深的认真教学,令我们肃然起敬。许老师从未介意自己的贫困,他总是乐呵呵地面对人生,真诚的面对我们这些山里来的学生。他教学有方,富有经验。他把自已的爱和全部心力都统统倾注给了我们,由此获得了我们对他的爱戴与敬重。他对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段落层次的分析,成语典故的运用,句子的搭配,写作技巧,甚至标点符号等等,都进行透彻的分析,让我们越读越有兴趣,趣读越爱读。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诗,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使我们深切感到长江之浩渺与友谊之真挚。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头那句大江东去,让我们感到亘古的大气派与大胸怀,那浪掏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慨,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伟,真是震撼魂魄。那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江月,非但没有使我们灰心丧气,倒反激起我努力学习,珍惜人生的每分每秒。我们从《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学习志愿军的英雄气概,不怕万难战胜敌人的精神,和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从《木兰辞》中学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啊!这就是许老师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东西,我们在许老师的谆谆教导下,不仅学到了语言表达和写作的能力,而且还从古今优秀名篇中获得做人做事处世的真谛。

另一个老师刘诗燃先生。他是我高中时代的化学老师,永春湖洋镇人。他的普通话很蹩脚,可是他的化学课讲得很好。他对定义公式讲得很明晰,化学反应,酸碱平衡,物质不灭,化学计算等等都讲得很透彻,为了让我们记得牢,还经常在讲堂上做实验演示,直接看到化学反应的结果。他把抽象的化学课教活了,还用现代化学工业的生动例子说明化学在国家建设,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使我们对化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化学课已在我的知识圈中深深札根,我在高中毕业报考大学填写志愿时,化学与化工成了我的第二个志愿。虽然我被第一志愿第一学校录取进南京大学地质学系,但是众多的大学化学系课程,如普通化学、分析化学、胶体化学、物理化学、地球化学等等,我都学得很顺利,不能不归功于中学化学基础打得牢。后来我在古地理与古沉积环境、生命的化学起源等领域有比较好的研究,并且在我的论文和《生命起源与进化》著作中,都涉及诸多普通化学、地球化学和生物化学的知识。因此,我要感谢刘诗燃老师的启蒙教育,记载他的功劳。

第三位是我们的体育老师林天水先生。天水先生是南安人,个子不高,一头华发和花白胡子,镶金牙,讲起话来金光闪闪。他擅长单双杠,虽说上课时什么都教,比如跑步、跳高、跳远、三铁、体操、篮排球等等,但是还是偏重他的强项单双杠。除体育课外,他还在上午课间操和下午课外活动,对我们进行辅导。我当时很瘦,个子也不高,善跑善跳,我的俯卧式跳高(当时最先进的跳法),就是从天水先生那里学来的。后来在南京大学参加校运动队,报名测验我便用卧式跳过1.50米横竿,被录取进入校田径队,这个基础功劳当记在林天水先生的教导。此外,我在高中阶段的课间活动,经常玩单双杠,经过三年锻炼,我的臂力增强了,胸脯也扩大了,到高中毕业时体形变成了标准而匀称的男子汉,对此同学们很羡慕我,我自己也很得意,在照相馆照毕业照时,还特地脱掉上衣拍了一帧光膀子的照片。高中时代我积极投入每天的体育锻炼,跑跳打球玩单双杠,全面的开展体育运动,才有可能练就标准的体形,为我大学时期的完全成长奠定基础。这是我对全面体育锻炼与人体发育之间密切关系的经验总结。

五、木屐交响曲

永—中寄宿生,都有傍晚上街散步的习惯。每天晚饭后,上百名寄宿生洗好脚穿上木屐,纷纷成群结伴地走出校门,上街散步。青年人充满朝气与活力,每个人都有释放不完的能量,大家使劲的拖着木屐,发出响亮的“夸啦!夸啦!”声音,这有节奏的木屐声,在街道的马路上空回响,时而整齐,时而零乱,此起彼伏,声波相互干涉发出奇妙的木屐交响曲,这就是解放初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永一中每天傍晚固定上演的节目。有时,我们慢慢悠悠,节奏舒缓,有说有笑,漫不经心。有时我们的情绪越发高涨,于是引吭高歌,合着木屐的节奏,神气十足的跨步,歌声越唱越高,木屐节奏越来越快,真是昂首挺胸勇往向前!有时相邻团组之间彼此展开比赛,看谁的木屐声最整齐最响亮,看哪边的歌唱得最疯狂!这种争强好胜的习惯,就在这日常生活中得到培养和训练。我可以很自信的说,解放初期在永春一中的学生,凡是经常参加木屐交响大合唱的,无一不是争强好胜的“选手”,许多同学后来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成绩,他们都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培养。几十年过去了,现在人老了,回想起当年的情景,真是心潮起伏,情丝连连。如今我虽然已没有当年的气盛,但却仍然保留着那时培养出来的脾气。这种脾气使我不断追求最好,追求完善,可是也给我带来许多不必要麻烦,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争强好胜也应是一分为二的。

六、神秘的高考

1955年夏天,永春天气奇热,六、七月份连续高温酷暑,使人难耐,这在永春历史上是很少见的。我被这历史罕见的酷热,闷出一身痱子,几乎全身都被痱子占满了,痱子叠加,皮肤起一块块一片片红肿,尤其是脸部、胸部和双臂,更为严重,以致高考前的体检在皮肤栏上被医生写上“皮肤病”三个字,使我很不服气。因为我的体检全优,视力1.5,无色盲,心肺正常,四肢关节弹性好,无关节炎,在这样一张好的体捡表上,记下皮肤病,简直是影响别人对我的看法。在我看来,痱子根本不是什么毛病,天气凉快了自已会好的。因此为了这个我还和医生当面争辩过,医生却坚持不让,说“你生这么严重的痱子,怎么不是皮肤病!”一句话说得我哑口无言。从此我知道痱子也是一种皮肤病。痱子丛生,其痒无比。我顾不得这些,只是一门心思搞迎接高考复习。高考时间一天天临近,虽然我们己经在老师辅导下,一门一门功课进行复习,有的课程(比如物理)都己复习了两遍,可是我仍感到心中没底,生怕那个地方没背熟,考题偏偏就会出在那里似的。这是我比较没把握的课程。其它如语文、数学、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等比较有把握,因此也就比较轻松。

全国统考日期定在7月5、6、7三天,考点在泉州市。我以忐忑不安的心情度过复习功课的最后半个月。当日历翻到1955年7月4日,我们永一中二百名高中毕业生,分乘六辆破旧的客车,在老师带领下,风驰电掣地向南飞奔,两小时后平安抵达泉州。好大的泉州城哟!当车辆驶入泉州西门时,我们眼前出现的是一派热闹非凡的场景。街道并不太宽,两边的商店一个紧挨一个,一直延伸到马路的尽头,街上行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有骑自行车的,有推板车的,有挑箩筐叫卖的,更多的是行色匆匆的人群。泉州市内汽车很少,交通几乎是清一色的客运双轮脚踏车,就是在加重自行车的后座加固加长,垫上几层麻布袋改做的软垫,缚牢后就成了客人坐位,闽南话叫做“车仔。”我们永春街上也有车仔,不过数量没有泉州这么多。我们坐的是长途客车,进城后,几乎占旧街道的一小半,因此只能像大乌龟那样—步一步的爬行。花了很长时间,好又容易才到达我们的考点—泉州市第五中学。

泉州五中是一所什么样的中学,它的历史和地位如何?在我这个从山沟沟里乍来乍到,孤陋寡闻的人来说是一无所知的,加上我心里只有如何考好这一件事,因此我不会也不想去了解它,时至今日,我仍然不了解这所曾经向我们提供比试舞台的学校。泉州五中给我的唯一印象,是校园比较大,—所用围墙围起来的大院,陈旧的大门里面展现逼迫的空间,陈旧的教室有好几幢,饭厅很大,可容纳几百人用餐。校园内挖了许多横七竖八的壕沟,它们都掩蔽在高大的荔枝树下,挖出来的泥土就近堆在壕沟的两侧,高高低低坑坑凹凹的,不小心便会摔倒人。这种奇特的景观我们在永一中是看不到的,因此也就不知道为什么。

在泉州五中布告栏上,贴有今年高考日程安排表和考生作息时间表。原定是7日5日上午8:00~11:00时考语文的,可是7月4日吃晚饭时,有一个老师来通知说:“大家注意!明天早上四点钟起床,四点半开考,大家务必在四点一刻进考场对号入座,不得有误!”为什么?他什么也不讲,因为这是命令!我们听后顿时紧张了起来。联想到我们在到泉州之前,校长在训话中,说到了泉州以后的注意事项,其中有一条是,要注意保密,不要向不认识人讲有关考试的情况,不要带无关人员到我们住的地方。我意识到这次高考非同一般,为了防止老蒋特务的破坏,保证考试安全,必须提高警惕。加上眼前看到的壕沟,我似乎意识到老蒋的飞机有可能来捣乱,此种紧张气氛我们在永春是没有的。这一夜我紧张得没有睡好,到后半夜好不容易入睡,不久又被喊声惊醒了“起床!起床!动作快点!”我拖着疲惫的身子,眼睛半睁不睁的爬起来,用湿毛巾擦脸,清醒一下脑子,就匆匆直奔考场而去。四周一片漆黑。刚到考场门口,一束发亮的煤油汽灯光从门缝里射出,照亮我们进场。考场所有窗户紧闭,还蒙上一层厚厚的黑窗帘,使人感到透不过气来。凌晨四点半准时开考。场内鸦雀无声,只听到煤汽灯丝丝声和钢笔与试卷接触时的响声,监考老师在我们身边来回踱着方步,不时的左右察看。紧张而神秘的气氛,笼罩在整个五中校园!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碰到的情景,心在卟通卟通直跳,稍过片刻情绪才慢慢平静下来,集中思想做答卷了。语文考试不难,作文题目记得是“我考入大学以后”(大概是这样),我是依照“三好”这个中心思想去写的,结构比较严谨,层次分明,段落大意突出,用词得当,估计能得高分。其它什么名词解释,填空,古文等项都没被拦住,写完后还很充分的校对了一遍。交卷走出考场,我深深地呼吸户外新鲜空气,聆听荔枝树上的蝉鸣和鸟声,暗自欣喜第一仗打得漂亮,开了个好头!

上午八点整,我们涌进食堂用餐,只见餐桌上早已摆好碗筷和小菜馒头油条,我们已经紧张考试两个多小时,肚子早已饿得够呛,无须下令开饭,就端起碗来大口大口的喝起稀粥。才喝上几口,凄惨的警报声呜呜叫起来,连续叫有半分钟,停下了,又再叫起来,紧接着是第三遍警报声,最后这遍警报声特别长,也特别锥心剌骨。按照当时的规定,一声警报表示有情况,但仍然可以照常活动,二声警报表示要做准备,随时对付敌机突然袭击,三声警报表明敌机已经飞近,必须停下所有工作进入战壕或防空洞。这三声警报打断我们吃早饭的热情,不得不丢下碗筷迅速跑进附近的壕沟,不久从远处传来高射炮声,轰!轰!轰轰轰轰!只有到此时,我才弄明白五中校园内为什么要挖这么多壕沟。也只有在此时,我才真切的感到海峡两岸敌对状态的紧张现实。说实在的,自从蒋介石败退台湾,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福建处于前线,但是福建内地山区并设有明显感觉到紧张,在永春县,地处戴云山腹地,我们能直接感觉到的,只不过是见到蒋介石的飞机从我们上空飞过,有时还看到从飞机上撒下一些小传单,进行恐吓和心理战,争夺人心,拉防空警报只是到了泉州才遇到。十几分钟后炮声停止,恢复平静。再过十分钟警报解除,我们从壕沟里出来,再次回到饭厅吃早饭。第二天和第三天考试仍然是清晨四点钟起床,考场仍然窗户紧闭,黑帘蒙裹,我们已经适应这种紧张而神秘的高考,情绪镇定,随时准备老蒋飞机来骚扰下战壕。然而此后的两天,防空警报再也没响起来,没有听到大炮声,蒋介石的飞机也从未飞临泉州的上空。我想这大概是我们的解放军在前沿守卫着,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保卫了1955年全国高考的顺利进行。

七、告别母校永—中

高考结束后,学校举行毕业典礼。隆重的典礼在聚青楼前的广场上举行。全体高中生都参加,一方面是壮大声势,造成热烈的场面,同时也是让低班同学接受教育,我们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由于这次高考自我感觉比较好,所以在毕业典礼上显得特别轻松愉快。

毕业了,要离开培养我三年的母校和老师,以及为我们服务的工友们,心里有说不出的依依难舍的话儿。是啊,正是在永—中这样高素质的学校,在三年中我不但长知识,长身体,长见识,还学会为人处事的方法。在永—中,我不但拥有一些让我敬仰的老师,在同学中也结交了许多朋友。恩师教给我的是后来人生发展的基础。永一中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在德智体全面得到训练,造就了我们能够独立肩负社会重任的初步能力。可以毫不愧色的说,高中毕业的我,肩能担,手能提,练就一身硬体魄,当兵能扛枪,务农会栽秧割稻,当干部会为人民服务。总之,这三年的收获是永一中给的,是老师辛勤教导的结果,我怎么感谢他们也不过分。我依依不舍的向潘校长邓校长蔡主任告别,向许老师陈老师刘老师告别,向我的班主任郑元良师告别!
1955年7月,我告别了母校永一中,准备踏上新的征程……。

 

2006-5-26完稿于南京大学戴云山庄


©2002 - 2007 SuperWo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