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首页 > 中文版首页 > 康育义主页中文版 > 康育义主页英文版

杨夏林先生的“鼓浪屿三绝”
——在《纪念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杨夏林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康育义
2008-12-27于厦门美术馆

 

很高兴有机会来参观杨夏林先生山水画展。刚才听了市文联、美协几位同志的发言,讲了杨夏林先生生前的一些情况,如,杨老创办鹭潮美术学校(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前身),对厦门市美术事业的贡献等等,让我深受教育。

我对杨夏林先生不了解,也是第一次看到他的画,现在仅就他的画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和看法。他画的是山水,和我爱好相同。从展出他的几十幅山水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杨夏林先生画的山水是走“外师造化”创作道路的,就是通常所说的“写真山真水”。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最早是唐代画家张璪提出来的。一千多年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始终成为中国山水画家共同遵循的创作道路。“外师造化”四个字好理解,就是走出画斋到大自然中去,拜大自然为师。但是何谓“中得心源”?张璪没有说。后人也多不得其解,以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在长期野外地质研究与山水艺术创作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审美突悟,艺术转换”八个字,对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作了补充。因此,中国山水画创作道路的完整表述应当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审美突悟,艺术转换”。(康育义著《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2005.)

杨夏林先生长期生活在鼓浪屿,在他的山水作品中,大部分都是画鼓浪屿的,他画鼓浪屿的榕树,鼓浪屿的石头,鼓浪屿的海水,都是经过长期观察,中得心源,审美突悟,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进行艺术转换创作出来的。在今天展出的作品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也就是鼓浪屿的榕树、鼓浪屿的花岗岩和鼓浪屿的波涛,堪称杨夏林先生的“鼓浪屿三绝”。

首先谈谈他画的榕树。杨夏林先生画的榕树既形象又传神,但绝不是对照片的素描。他画的既是眼中的榕树,也是他心中的榕树。在长期观察基础上,他抓住了榕树干粗似龙虬,根鬚似漁网,枝繁叶茂如天篷的重要外表特征,把榕树的形态和榕树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图1)他笔下的榕树札根于贫瘠的花岗岩石缝隙中,不但根吸收养份,而且全身还生出很多气根帮助吸收水份,可谓风餐崖宿,风吹雨打,餐云嚼雾,历经数百年的顽强挣扎,始终傲然矗立。在我看到的古今山水作品中,几乎没有看到古人画榕树的,在近现代画家中对榕树画得最多,表现得最出神采的,就是杨夏林先生了。因此,画榕树堪称是杨夏林先生的山水一绝。如果由此把杨老尊为“中华榕树第一人”,也不为过。

 


图1 青山老树 杨夏林作 1994

再谈谈杨夏林先生画的石头。从地质学角度看,鼓浪屿全岛是一个巨大的花岗岩,由于花岗岩体内部的节理断裂,经过千万年长期风吹雨打的风化侵蚀作用,包括岸边受海水的磨蚀作用,其外表已被分割成高低起伏不等的花岗岩块体,这些块体的总体特征是体积巨大,表面多呈浑圆的球面状,甚至有的被海水冲刷成花岗岩球,地质学上叫做球状风化(如观海路、鸡母山所见)。鼓浪屿花岗岩另一种地形是因断裂崩塌而形成悬崖绝壁,如日光岩、鸡母山、鼓声路等处。必须指出,在全球三大岩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中,花岗岩是最坚硬的,它的硬度达到6,抵抗风化能力也最强,古人有“石敢当”的说法。杨夏林先生画鼓浪屿花岗岩有两类:一类是圆球状的花岗岩巨石,它或突兀掌天,或与榕树共生于一体,球状风化花岗岩破榕树根紧紧地包裹起来,成为榕树矗立于天地的载体(图2);另一类是由绝壁悬崖构成的地貌景观,如,日光岩,鸡母山绝壁等。杨先生笔下的日光岩,两根花岗岩岩柱耸入云天,岩柱间突出节理开裂构造形成的“一线天”(图3)。

 


图2 苍虬飞瀑 杨夏林作 1994

 


图3 鹭门长春(日光岩) 杨夏林作 1989

 

再说杨夏林先生画的水。杨老画水,主要指他画的波涛,也堪称一绝。他善画波涛,得益于鼓浪屿这个小巧玲珑的花岗岩岛屿海洋环境。这里潮起潮落,尤其是涨潮时浪涛汹涌,强劲的撞击岸边礁石,犹如千军万马起奔腾,激起浪花千堆雪,给他予强烈的创作灵感。他画的波涛,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的笔法另具一格。他笔下的水汹涌澎湃,充满激情,或浪涛汹涌,或波光粼粼。满纸的波涛,满纸的激越,满纸的涛声,满纸的热情,很少有人像他这样画的。他熟悉浪潮,喜爱浪潮,他爱画浪潮,特别是擅画怒(鹭)潮,最终成就了一个画水高手,怒潮一家。(图4)


图4 礁岸惊涛 杨夏林作1988

综合上述,杨夏林先生画鼓浪屿的榕树、鼓浪屿的花岗岩、鼓浪屿的波涛,既是他外师造化的结晶,更是他心灵深处和人格的体现。他借根深叶茂多根鬚的榕树,表达一种人生态度与追求,他矢志于美术教育,创办鹭潮美校,教书育人,培养后生,他始终期待美校事业能枝繁叶茂。他爱鼓浪屿的花岗岩,以“石敢当”的精神激励自己,他的爱国志,赤子心始终像鼓浪屿花岗岩那坚定坚韧坚强。他借鼓浪屿的波涛,发出了对良知与正义的呼唤,对社会主义祖国无比热爱的心声。
杨夏林先生的一生为厦门美术事业而献身,他的精神和品德垂范后人,他的诸多山水作品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他的名字将与厦门鹭潮美校以及厦门市美术事业的发展一起被历史记住,并引以为傲。

【注】

1、本文是作者在座谈会上讲话的追忆稿,为佐证作者观点,还引用了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编《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杨夏林》中的四幅杨氏作品图像。

2、本文作者: 康育义为南京大学地质学与美术学双学科教授,山水地质学与地质山水画学派创始人。著有《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等。

3、本文完稿于鼓浪屿内厝澳度假寓所,2008-12-30。


杨夏林(1919—2004) 原名嘉懋,福建仙游人,印尼归侨。厦门鹭潮美术学校(今为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主要创办人、副校长。历任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协常务理事,福建省文联委员,福建省政协画室副主任,福建省教育画院中国画院副院长,厦门市文联筹委会委员,厦门市文联副主席,厦门市政协委员,厦门市侨联常委,厦门画院院长,厦门市美协主席。


©2002 - 2009 SuperWo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