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首页 > 中文版首页 > 康育义主页中文版 > 康育义主页英文版

饮水思源,缅怀匡老
——为纪念名誉校长匡亚明教授100周年诞辰而作

南京大学 康育义

 

匡亚明老校长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年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匡老在我脑海里不但没有被磨蚀,反而逾发弥坚。他的思想,他的学识,他的风格,他的为人,成为我学习的榜样。他对我的策励和教导,成为我前进的力量和宝贵财富。

一、春天书画展

为了迎接南大文艺春天,1981年我发起并联络几个爱好书画的同事,准备在市里搞一次大型书画展,初名南大教职工书画展。经过半年多筹备,到1982年3月底已基本就绪。

“万事皆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请校领导题字。于是我到党委宣传部向陆锡书部长汇报,并请宣传部出面请匡校长题字。老陆非常支持我们举办书画展,题字事叫我直接跟匡校长说,并将匡老家地址告诉我。他说:“学校办公室没有文房四宝,匡校长家里什么都有,请他写张字好说。”我到高云岭匡校长家求字。进门先做自我介绍,说明来意。匡校长问:你们什么时候展?答:四月中旬。问:你要我写什么?答:写什么都行,随你。匡校长说:“让我想想,你两天后来拿。”我没想到匡校长如此爽快,两天后便可取件。未敢多停留,匆匆告退。第三天晚上我再次上门,匡校长把早已写好的字拿出来交给我,打开一看,“桃红柳绿,万紫千红”八个瘦劲飘逸“匡体”大字映入眼帘。我高兴极了,连声说:“好极了,写得好!桃红柳绿,万紫千红,一派春天景象,我们这次画展就叫做《春天书画展》吧!”匡老高兴的笑了。我得寸进尺对匡老说:“校长,你是不是再给我们写一张春天书画展标题?”匡老愉快接受了。

4月12日我带着请柬,到高云岭向匡校长做画展工作的最后报告,敦请校长出席,为开幕式剪彩。匡老听了很高兴,他说:后天开幕我一定来。

4月14日上午10时“春天书画展”正式开幕。匡校长如期来到展厅,省市文艺界名流李进、李剑晨、亚明、宋文治、曹汶、海笑、谭勇、汪国澄等都来捧场,江苏电视台、新华日报、南京日报都派记者前来采访。开幕式简单而隆重,没讲话,我做司仪,匡校长剪彩后,大家涌入,霎时把整个展厅挤得水泄不通,气氛热烈,欢声如潮,来宾参观后,还举行小型座谈会。省文联主席李进先生说:“学生物的画花鸟动物,学地质的画山水,这样的画展很特别,很好。”南工著名老画家李剑晨教授说:“南大有优秀的书画传统,过去是中大艺术系,现在虽然没有艺术系,可是你们画的画,写的字都很不错,有水平,希望继续努力。”省作协主席海笑先生说:“第一次看到南大作品,感觉很新鲜,给我很多启发,书画不单是美术院校、专业书画家的事,大学照样有很多人才,学理科的照样画得很好,大开眼界。” 南京市文联主席、南京书画院副院长曹汶先生说:“南大春天书画展像一声春雷那样,打破了南京画坛的沉寂空气,迎来南京文艺的春天。我们书画界要迎头赶上!”画展结束后,我专门向匡校长汇报各方反应,匡老没插话,汇报完后,匡老问我:“你有什么看法?”我说:“虽然是首次展出,但效果还是不错的。”匡老点点头说:“我看也不错。”匡老又问我:“你们下面打算怎么搞?”我说:“还没讨论。不过有两点建议,一点是不是请校长接见参展作者一次,给大家当面鼓励鼓励;另一点,是不是把春天书画展固定下来,我们每年举办一届,作品可以在全校公开征集。”匡校长觉得我的建议很好,说:“好!我们每年搞一次春天书画展。跟大家见面的时间再定。”几天后,匡校长秘书沈道初同志来通知我:“星期天下午匡老请全体作者到他家照相。”几天后15个参展作者如期来到高云岭匡校长家,接受校长的接见并合影留念,自此第一届《春天书画展》圆满结束。
此后,我们坚持举办《春天书画展》,到2003年已举办十七届,成为南京大学一个名牌。

二、 “踏遍青山人未老,浮沉沧海志更坚”—— 永恒的策励

1983年2月5日,农历腊月28日,我突然收到匡校长的一份宝贵礼物,他应允为我写的字,由秘书沈道初同志专程送到我家。是一付对联,展开一股墨香扑鼻而来。沈道初说:“匡校长刚刚写好,快过年了,他叫我立即给你送来。”老沈一席话,让我感动万分。要知道,当时我还住在校外,远在水西门外大街,那么远,天又冷,让老沈不辞劳苦送到我家,这分明是匡校长的一份心呀!

联文:踏遍青山人未老;浮沉沧海志更坚。上款是育义同志哂正,下款是一九八三年二月五日匡亚明(章)。这付对联承载着匡老七十七个春秋的坎坷与奋斗的革命经历,是他为人为事的宝贵箴言。既是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生经验的总结,又是作为校长对我的谆谆教导与殷切期望。第二天我给匡校长回信表示感谢,并立下一联:袱枥不辞山路远;揽月何惧上九天!决心像匡老那样矢志不渝踏遍青山。

匡老不但在思想上鼓励我,还在行动上支持我,提携我。比如:
1986年我从贵州旅游资源考察工作回来,匡老在我的一幅作品《洞天清泉》上题字:“中国山水画与地质科学相结合之作,有令人生意气盎然之感。”准确点出了我山水画的特色。

1987年12月贵州旅游资源考察队与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中心联合,在南京为我举办《贵州旅游资源考察风光绘画展》。匡老不但给画展写题签,还亲自出席开幕式。

1988年贵州省科委正式决定把这批画作为“特别科研成果”出版。这部《贵州旅游资源考察风光绘画集》也是匡老题写的书名。画集出版前夕,他还写“琳琅满目”四个大字相送。贵州省科委编辑时,把这幅字收入画集。

三、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中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们南京大学科研路线进行新的调整,大力提倡学科交叉,成立一些研究中心,推动跨系科联合研究。1987年4月14日, “南京大学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中心” 正式成立。名誉校长匡老亲自出任研究中心主任,学校任命我和陈汉文为副主任,由我主持日常工作。研究中心虽属虚体,但学校给予大力扶持。研究中心成员来自文理科各系爱好书画的学者,目标是利用南大文理学科齐全,图书资料丰富的优势,对古老的中国书画进行文理交叉研究,以期实现书画理论的重大突破。

1987年5月13日上午,研究中心召开成立后第一次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名誉校长、中心主任匡亚明,以及亚明、宋文治、吴白匋、陈汉文、康育义、吕浩雪、李晓晖、孙达、沈漂、张晓陵、吴浩、张伟森、张东建、徐富林、虞传政、吴唐尧、王尔康、周同科等19人。会议由我主持。会议中心议题是,南京大学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中心的发展方向,三年奋斗目标和今年的工作。兼职教授、艺术顾问亚明、宋文治作了重要发言。吴白匋、孙达、吴浩、王尔康、周同科相继发言,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最后,中心主任匡老作了总结。

匡老说:“艺术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艺术不能代替物质生产,但任何人都离不开艺术。在我国,不可能十亿人都来搞艺术,但艺术是为十亿人服务的。东方艺术的本源在中国。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有十亿人民,有着发展艺术的广阔沃土、源泉和服务对象,我们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国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形式,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文化将会更加灿烂,我们的书画艺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将会更高。南京大学是一所国内外均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高等学校,她具有悠久的书画艺术传统,其前身两江师范是全国第一所开办美术教育的高校,后来的中央大学美术系成为培养艺术人才的中心。现在成立的南京大学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中心,在肩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时,应当想到看到上述发展形势。因此,南京大学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中心应当是:立足中国,面向东方,面向世界。我们是爱国主义者,我们的艺术首先是为十万万同胞服务的。同时,我们又是国际主义者,我们要在发扬民族传统基础上,吸收世界艺术的长处来发展中国书画艺术。但是,我们反对全盘西化,盲目崇拜西方的错误思潮,反对那种放弃自己民族艺术特色,对中华民族艺术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和悲观没落的情绪。中国书画艺术没有衰亡。即使将来实现了共产主义的时候,也还会有地区和民族之间的差别,正如恩格斯说过的那样,山区人民和城市人民的生活方式还会有所不同。”

匡老又说:“南京大学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中心的发展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发挥自己文理多学科综合的优势,进行书画艺术研究。要以发展自己的流派为目的,通过努力,将来要有若干能成为超越群众的人,成为第一流的书画艺术家。我们的研究中心要一手抓研究抓著述,一手抓创作抓作品。当前首先要从研究入手,开展我们的优势,要在中心创立初期阶段内,拿出几篇有优势的研究成果。同时,在创作上要相应跟上,我们的作品也要很快的得到公众的承认。我们的作品要力争有自己的特色,要有与我们的研究工作相一致的特色,那就是它的科学性、文学性和哲学思想。我们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都应当灌入科学、文学和哲学内涵,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我们所要建立的流派绝不是单纯的清一色的模式,而是丰富多彩的各具面貌和特色的艺术群体。我们的作品特色要有诗情画意。”

会后,我根据匡老讲话记录做主轴,形成“南京大学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中心首次会议纪要”。这个“纪要”成为研究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就在匡老出任南京大学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的同时,他正在酝酿一项重大工程,就是在1985年完成《孔子评传》之后,提出从孔子到孙中山200个中国思想家评传。我有幸成为最早得到这一信息者。1987年下半年,一次到匡老家向他汇报工作,匡老对我说:“我现在正在想做一件更大的事情,选200个历史上有影响的思想家,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去进行评传。”我听了既兴奋又担心,便问:“南大到哪里去找这么多人来写呀?”匡老说:“单靠南大力量不够,我要找人拟好题目,从全国招人来写。像《孔子评传》那样,每个传主写一本书,出200部,用20年时间来完成。”他补充说:“以我目前身体状况,再活20年大概没问题。”我说:“你现在身体很好,头脑也很好,每天大清早都坚持锻炼,应该有信心。”匡老带着信任的口吻对我说:“从现在开始,我要集中精力考虑办好这件事。研究中心的事你就放手大胆去干,不要事无巨细都来向我汇报。”我完全明白匡老的用心,此后改为阶段性汇报,捡大事报,简明扼要,开门见山,15分钟内解决问题。

成立19年来,南京大学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中心逐渐走向成熟,老中青一批学术骨干从这里得到锻炼和成长。他们当中有的擅长创作,有的善于研究,有的研究与创作双肩挑。他们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他们的论文多次被中国人大书报复印中心全文转载。更可喜的是年青一辈开始活跃在国内外学术舞台上,以崭新的视角为古老的中国书画艺术增光添色。研究中心积累书画作品614件(其中,2005年1月暂交历史系博物馆保管546件,1992年5月移交给校档案馆68件),创造价值在300-400万元(现在市场价)。为全校开出两门公选课《中国书画》、《书法美学与赏析》,听课学生累计3500人。

《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的正式出版(康育义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标志一门新学科“山水地质学” (Artgeology)在南京大学诞生。

“书法地理学”(Calligeography)的提出 (张捷,2002.),标志又一个创新工程正在启动。

用数学方法分析王羲之《兰亭序》(徐银梓,1993),被誉为“中国书法理论研究的突破”。

南京大学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中心艺术群体已经展现于国内外。

一个新的山水画学派——“地质山水画学派”正在形成。它的理论和艺术实践,已经走出南大进入专业美术院系,去发挥更大的作用。

抚今追昔,我们深深感激匡老 。饮水思源,我们深切缅怀匡老!


2006-9-22完稿于南京大学戴云山庄


©2002 - 2007 SuperWo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