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 洱 随 想
近日,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如龙先生通过Email传来一首词《苍洱之间•调寄浪淘沙》,要我“批评指正”。我地质学出身,虽执意探求山水画,但真正与文科相去甚远,更惶论文科中的精粹诗词了。确有惶恐之感。然细想之,既是不同学科间朋友之论道,也就不必过于谦逊,学人之长补已之短,相互切磋可增进知识,这叫文理间之交叉渗透,何乐不为?
如龙兄《苍洱之间•调寄浪淘沙》词:
雨后复东风,洗徹青松。秋山更比春山葱,日出云开光四射,碧映天穹。 远眺最从容,海阔天空。色虽相异意相同,淡泊幽清人自贵,何论穷通。
《苍洱之间》寄情于山水,清新大气,开朗壮阔,触景生情,审美突悟,充满作者之清高与自信,真是一首好词。其中,我赞赏词中所描绘的苍山洱海那种优美的自然环境,置身其间,让人感到“日出云开光四射,碧映天穹。”以及那种“远眺最从容,海阔天空”的意境。其次,我赞赏作者那种“秋山更比春山葱”和“淡泊幽清人自贵,何论穷通”的清高与自信。做学问干事业,没有清高则不能理直,没有自信则不会气壮。有了理直气壮,则可催人奋进,促使疯狂,去奋力攀登学术与事业的高峰,去“穷通”学术之真蒂。
从《苍洱之间》词的产生,让我想到文化艺术创新之路问题。可以设想,如果李如龙先生没有到云南大理去游览苍山洱海,就不可能有《苍洱之间》词产生。如果没有扎实的文学根底,尤其是诗词学根底,《苍洱之间》也不可能产生。前者为生活,后者为技能。由此可见,生活与技能是文化艺术创作的两个基本要件。毋庸置疑,专业作者是具有深厚扎实技能的,因此,生活便成了他们创作的唯一条件了。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说的是山水对人的教化作用,是仁智者之乐。仁智者,入于山水,出于山水,从山水中获取营养和灵感,是文学与艺术,生活与创作之不绝源泉。如龙兄《苍洱之间》词如此,我本人从事山水画创作经验更是如此。从山水画艺术创作而论,早在南北朝时期便有“师造化” (南朝陈•姚最) 之说。 后来又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张璪), “搜妙创真”(五代荆浩), “心思华山”(明代王履), “搜尽奇峰打草稿”(清初石涛),以及当代毛泽东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等等,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大自然是文化艺术创作的源泉。我在总结四十年山水画创作经验时,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审美突悟,艺术转换”的创作道路与方法。(见《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读了李如龙兄的《苍洱之间》,我似乎触摸到了他的创作全过程,他是我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尤擅方言学,他从苍山洱海自然山水中得到了审美的愉悦,并且从中获得创作灵感,产生审美突悟,于是结合自已从事研究的语言学,触景生情,借景发挥,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抒发内心的感悟,最终产生了《苍洱之间 调寄浪淘沙》。好一个“秋山更比春山葱”! 好一个“碧映天穹” “海阔天空”!好一个“淡泊幽清人自贵,何论穷通”!。
苍山洱海是我囯名山名水,地理上地处云南中南部,地质上处于横断山脉断裂构造带的东缘,因青藏高原的强烈上升,造成了苍山断裂构造山的强烈隆起,以及与其相邻的洱海地区的沉陷。
苍山,又名点苍山,因终年葱翠而得名,海拔4000多米,山体陡峻,气势雄伟,连绵不断,山顶终年积雪,具有葱翠、刚劲、伟峩、圣洁之美。
洱海,为断层湖,因呈狭长如耳而得名,海拔1972米,南北长40公里,面积约240平方公里,是云南境内仅次于滇池的第二大高原湖泊,被誉为“滇南明珠”,具有旷远辽阔,蔚蓝 宁静,秀丽妩媚之美。在地质上,苍山洱海相伴而生,苍山的块断上升与洱海的断裂沉陷,互成因果关系。在地形上,苍山洱海则形影相随,是云南大理的宝藏福地。它们大起大落,相对高差达2000多米。苍山之突兀,洱海之平展,充分显示山之阳刚与水之阴柔的审美气质,游人到此无不为之欢呼雀跃,产生审美愉悦与快感。苍山洱海对视觉产生强烈的冲击与震撼,是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文学家、诗人、音乐家、舞蹈家、画家、摄影家,当然还有地质学家……都可以从这里找到生活源泉,获取创作灵感。自古以来文人雅士或以诗文图画赞之,或以音乐舞蹈歌之,李如龙先生的《苍洱之间 调寄浪淘沙》便是最新的苍山洱海诗词之一。
2009-1-19于厦门鼓浪屿内厝澳度假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