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堂首页 > 学术论文 >

哮喘病方剂用药配伍规律分析

李婷,陈晓东

摘 要:目的:研究哮喘病古今方剂的用药配伍规律。方法:运用数据库软件处理1310首哮喘方剂。结果:哮喘方剂具有用药品种众多,药物种类广泛的特点,最常用的前几类药是止咳平喘、化痰、温里、补益、辛温解表、理气、利水渗湿、清热、收涩等;四君子汤、麻黄汤、小青龙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二陈汤等方剂作为基本方被各家广泛应用;通过古今方剂对比研究反映出用药的变迁与差异;与化痰常用的配伍有行气、清化、攻下、宣肺、温化、祛湿、消积、涌吐等。结论:方剂用药配伍规律的研究可以总结方法,指导临床。

ABSTRACT: With database software I process 1310 pieces of asthma prescription, and discover that considerable kinds of herbal medicine have been used. The most frequently adopted are easing cough and relieving asthma, resolving phlegm, warming interior, invigoration therapy, releasing exterior with pungent-warm herbs, regulating qi, inducing diuresis to drain dampness, heat-clearing method and inducing astringency.Sijunzi Tang, Mahuang Tang, Xiao Qinglong Tang, Dingchuan Tang, Suzi Jiangqi Tang and Erchen Tang, those are generally used by many experts as basic formulas. Contrastive reseaching on ancient formulas and modern ones, unveils vicissitude and difference on employment of herbs, further, unveils many regular patterns of herbal compatibility.

关键词:哮喘;方剂;用药规律;配伍

中医学历代医家积累的丰富经验都蕴藏在其制定的有效方剂之中,通过对哮喘方剂用药配伍规律的研究,可以看出历代医家对哮喘病因病机、辨证、治法的见解,吸取前人的宝贵经验,指导临床实践。

1. 研究对象

以哮喘病治疗过程中用到的古今内服方剂为研究对象。哮喘之名在宋代以前并不存在,对其称呼多种多样,但可以从相关描述中判定其是否确属哮喘范畴。故对哮喘方剂的检索以不同时代对哮喘病的实际描述为依据,不但收集了现代文献中有关哮喘及支气管哮喘的方剂、宋代以后有关哮证的方剂,而且对宋代以前的“喘鸣”、“喘呼”、“上气”、“喉中水鸡声”、“上气鸣息”、“呷嗽”、“上气喉中如水鸡鸣”、“鼾喘”、“呀呷”、“齁喘”、“喉里呀声”、“呼呷有声”等描述进行了检索,因为这些描述都包含了哮喘的三个典型特征:①发作性。②喘息性。③喉中鸣响。根据以上原则收集到的方剂具有可靠性与全面性。
本文共检索到哮喘方剂1310首,其中从古代文献中检索到965首,从现代文献中检索到345首。
2. 研究方法
对古代、现代、全部方剂分别处理,统计其用药及分类,计算每味药及每类药的使用次数及占全部的比例,可以对古今哮喘方剂在药味、分类、治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这项工作如果以手工完成,其工作量之大是难以想象的,本文数据通过数据库软件编程处理,强大的功能与快速的运算速度使其得以顺利完成。
3. 哮喘方剂用药特点
3.1药味众多
对1310首哮喘方剂进行统计,共用药11391次。除去535个异名,全部用药504味。对每味药的使用次数(药次)进行统计,并计算其相对于总药次的比例,可以看出,每味药所占的比例都不大,在4.85%至0.01%之间。

图1为哮喘方剂中药次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出,使用药次越少的药味数越多。使用次数在100-558次之间的有26味,20-100次之间的有79味。

图1 哮喘方剂药次分布示意图

3.2种类广泛

表1 哮喘方剂用药分类表

哮喘方剂用药种类多样,包含了《中药学》五版教材中全部31类。将其简化如表1。从中可以看出,止咳平喘类药使用最多,其次是化痰类。如果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药合并为补益类,共用药1716次,占总用药次的15.83%,成为哮喘方剂第一大类药。将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虚热几类合并为清热类,共用药814次,占总用药的7.52%,也属常用药类。
哮喘方剂用药种类多样可以说明以下几个问题:①用于哮喘病的治法多样。②各位医家对哮喘病的理解多样。③对哮喘病辨证分型多样。④哮喘病因病机复杂。

3.3用药思路分析

表2 比例大于1%的药味分类表

表2为用药比例在1%以上的药味及其分类,这些药在全部1310首方剂中出现于113首以上的方剂中,共22味。由这些药加减可以组成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小青龙汤(麻黄、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甘草)、定喘汤(麻黄、苏子、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芩、半夏、甘草)、苏子降气汤(苏子、半夏、当归、肉桂、甘草)、二陈汤(半夏、茯苓、甘草)等方剂。说明以上这些方剂,或这些方剂所代表的原则、治法,包括益气、温宣、温肺化饮、降气、清化热痰等被广大医家推崇,并得以广泛应用。

3.4古今差异

对古代及现代方剂分别统计,古代用药7941药次,共424味,分属31类;现代用药3450药次,共331味药,分属30类。经总结对比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①古今用药一脉相承,用药种类广泛,除现代未用到涌吐药外,古今都占据了所有的用药分类。
②总体上,现代用药范围正在收缩,除清热解毒方面现代用药范围有所拓宽外,其余类的药味数都不及古代,涌吐类则不再应用。古代用现代不用的药有173味。
③现代用药范围收缩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古代未用到的药,这样的药有79味。
④古今都较重视止咳平喘、化痰、辛温解表、补气、理气类药的应用,说明在这些方面古今医家持有基本相同的看法。
⑤相对于现代,古代更重视温里、利水渗湿、有毒及石类、峻下逐水、涌吐、祛风湿、泻下、安神类药的应用。而现代补阳、平肝息风、清热类药更受重视。
⑥古代和现代都比较重视的药味有:麻黄、黄芩、细辛、半夏、款冬花、桔梗、杏仁、桑白皮、葶苈子、紫菀、贝母、茯苓、陈皮、白术、五味子、甘草等。较之今人,古人更重视用肉桂、干姜温里,用木香、槟榔理气,用大黄攻下;而今人更注意用石膏清热。代之以人参,黄芪成为现代常用的补气药,炙甘草也被重视起来。滋补阴血现代也由白芍、熟地取代古代当归、麦冬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用药中占主要地位的地龙在古代哮喘方剂中不多见。

4. 哮喘方剂配伍分析
“审证求因,化痰为先。”[1]痰作为哮之主要宿根及病理因素,与其它病因病机之间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因此在治法上,化痰不仅与化痰药的应用有关,也体现了与其它药联合应用、协同作用的关系,这就是配伍。以下是在对哮喘方剂用药研究之后总结出的常用配伍方法。
4.1行气化痰
在哮喘方剂中行气与化痰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配伍组合,1310首方剂中同时用到行气与化痰的方剂有885首,占总方剂数的67.56%,占含化痰方剂的87.02%。痰壅、气阻虽然分别成为哮喘病的病机,但二者之间有极为密切的联系,痰壅可以阻气,气滞可以生痰。在治法上化痰为宣畅气机,行气又助于化痰。
4.2清化热痰
从哮喘组方用药看,清热与化痰同用的方剂有755首,占总方剂数的57.63%,占含化痰方剂的74.24%,超过了温中化痰同用的比例。元代朱丹溪首创“寒包热”的病机,清代以后诸家更认识到痰热壅肺是哮喘主要病机,产生了清化热痰之法。无论是风寒外束、痰火内郁,还是风温痰热壅于肺,或是痰浊内生,久而郁热,痰与热结作为哮喘的主要病机越来越受到重视,清热化痰成为必由之法。
4.3攻下顽痰
哮喘方剂中用泻下与化痰功效配伍的有597首,占总方剂数的45.57%,占含化痰方剂的58.70%,居化痰配伍的第三位。《素问》中说:“中满者,泻之于内。”攻下顽痰之法就据此而设。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与肠常常同病,肺热痰壅则易引起肠道不利,反之,肠燥便秘也会上干于肺,灼液成痰,使痰老难化,咯吐不易。通过泻下的方法,不但可以泻大肠之壅积热邪,还可以攻逐顽痰,肃降肺气,使痰热由下而解。
4.4宣肺化痰
哮喘方剂中同时用到温宣与化痰功效的有554首,占总方剂数的42.29%,占含化痰方剂的54.47%。痰是哮喘病之重要宿根,每易遇外感风寒而引动,风寒束于外,痰阻气于内,哮喘遂发。外寒不解则肺气不宣,肺气不宣则痰恋不化,故宣肺与化痰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
4.5温化寒痰
古代温里药用药798次,占古代总药次的10.60%,居古代分类排序的第二位;现代温里药用药154次,占现代总药次的4.65%,退居现代分类排序的第七位。虽然如此,温化寒痰仍是哮喘病治痰不容忽视的治法。从哮喘方剂组方结构看,同时用到温中与化痰功效的方剂有488首,占总方剂数的37.25%,占含化痰方剂的47.98%。《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在元代之前,这一直是哮喘治痰的主要法则。随着治疗方法的多样化,这一治法渐渐居于次要地位。
4.6祛湿化痰
在1310首哮喘方剂中,有499首方剂中用到了祛湿功效的药物,占方剂总数的38.09%。有456首方剂中祛湿与化痰药同用,占方剂总数的34.81%,占含祛湿方剂数的91.38%,占含化痰方剂数的44.84%。痰与湿为同类异物,痰之所生,每与湿有密切关系,脾失健运则湿聚成痰,故祛湿之法可助化痰,为化痰之一大法门。
4.7消积化痰
在1310首哮喘方剂中,有344首用到了消食功效的药物,占方剂总数的26.26%,有317首方剂中消食与化痰药同用,占方剂总数的24.20%,占含化痰方剂数的31.17%。食积生痰,食积与痰共存是因伤食而起之哮喘的主要病机。另外,有314首方剂中同时用到了消食、行气、化痰功效的药物,占方剂总数的23.97%,说明在哮喘方剂中,化痰、行气、消食三种功效联系密切,经常协同作用。消食积,去宿食,不但可以断生痰之源,还可以开因食积而壅塞之气。
4.8涌吐导痰
虽然现代哮喘方剂中未用到涌吐药,但古代方剂中有13首用到了涌吐法。涌吐导痰法是针对哮喘痰壅气阻这一病机而设的,可以涌吐药与化痰药同用,也可以涌吐药单用。如元·朱震亨《丹溪治法心要·哮第二十一》指出:“哮专主乎痰,宜吐法。”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哮吼》说:“夫哮吼以声响名,喉中如水鸡声者是也,专主于痰,宜用吐法……,治之以紫金丹导痰。”清·张璐《张氏医通·卷四》说:“哮证多属寒包热邪,所以遇寒即发,喉中水鸡声,有积痰在肺络中,必用吐法以提散之,不可纯用寒凉,常须兼带辛散,小青龙汤探吐最妙。”正如程钟龄《医学心悟》所言:“吐法之中,汗法存焉。”张璐用吐法是非常灵活的,他常将吐法与其它治法相结合,如冷哮丸中用麻黄、川乌、细辛、蜀椒、白矾、牙皂、半夏曲、陈胆星、杏仁、甘草、紫苑茸、款冬花,白矾与牙皂都有涌吐的作用,与它药合用既可以宣肺温中化痰,又可以助已成之痰迅速吐出,救一时之急,可谓组方精妙。
5 结语
“方从法出,法由方传”。本文通过对哮喘方剂用药配伍规律的研究,对方剂中蕴含的历代医家对该病因病机、辨证、治法的认识进行总结提炼,希望能够拓宽临床思路,指导临床。

参考文献:
[1]隆红艳.蔡寅寿教授治疗小儿哮喘经验[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4):35~36.

附注:此文发表于《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平心堂首页 > 学术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