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堂首页 > 学术论文 >

 

辨证与辨病结合治疗眩晕患者40例临床分析

 

陈晓东 李婷

 

摘要:眩晕为临床常见症状,引起眩晕的病种多而复杂,单纯中医辨证有很大的局限性,容易误诊或漏诊,导致延误病情。本文用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对眩晕患者明确西医诊断,并准确辨证,对40例眩晕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所涉及的病种包括:梅尼埃病、壶腹嵴耳石病、椎基底动脉缺血、颈椎动脉受压、高血压病、低血压及肿瘤,主要中医证型包括:肾精亏虚、清阳不升、脾虚水停、肝血失荣、肝阳上亢、痰蒙清窍、瘀血阻络等。经治疗总有效率为85%。从中还可以看出,中药天麻对各种疾病引起的各种证型的眩晕都有良好的疗效。

关健词:眩晕、辨证、辨病、天麻

眩晕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在门诊患者中,被列为常见症状的第3位。从西医学来讲,眩晕是空间位置觉障碍产生的一种运动幻觉或错觉[1],即“真性眩晕”。眩晕可以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眩晕。按引起眩晕的病变部位分类有内耳性眩晕、脑性眩晕、颈性眩晕、眼源性眩晕等。眩晕多为患者就诊时的主诉,而引起眩晕的疾病却非常复杂,包括外耳道病变,如耵聍压迫、异物阻塞等;中耳病变,如中耳炎、鼓膜内陷或钙化、耳咽鼓管阻塞等;内耳病变,如迷路炎症、外伤、变态反应或中毒性迷路炎、梅尼埃病、壶腹嵴耳石病、运动病、位置性眩晕以及内耳感染等。脑血管病引起的眩晕较常见,包括迷路血管卒中、脑干及小脑的出血或缺血性病变、椎基底动脉缺血。其它如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血压过高或过低等也会引起眩晕。颈部病变如颈椎动脉受压、颈交感神经丛受到病变刺激也可诱发眩晕。其它如肿瘤、颅脑外伤等均可以表现为眩晕。因此,眩晕的中医辨证治疗必须与西医的疾病诊断相结合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我于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针对40例眩晕病人运用辨证结合辨病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本院中医科门诊眩晕患者40例,年龄9-71岁。其中女性19例,男性21例。年龄分布为:9-29岁12例,30-39岁13例,40-49岁5例,50-59岁6例,60岁以上4例。临床表现均为自觉周围景物或自身旋转、位置变化,属真性眩晕。
1.2方法
1.2.1明确西医诊断:了解诱发因素,与体位关系,合并的相关疾病。完善前庭功能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耳蜗电图、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觉脑干诱发电位、颞骨高分辨CT、颅脑CT或MRI、MRA、TCD、EEG,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请本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及神经内科检查确认西医诊断。纳入的40例患者均明确西医诊断,其中梅尼埃病4例,壶腹嵴耳石病7例,椎基底动脉缺血10例,颈椎动脉受压11例,高血压病3例,低血压4例,肿瘤1例。病程最短4天,最长13年。
1.2.2中医辨证治疗:对西医疾病确诊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分为肾精亏虚、清阳不升、脾虚水停、肝血失荣、肝阳上亢、痰蒙清窍、瘀血阻络等7个证型。按以下方法辨证和治疗,3个月为1疗程。方药如下:
肾精亏虚:眩晕久发不愈,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或见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或见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方用炒山药30g、熟地20g、炙首乌30g、天麻20g、山茱萸10g、鹿角胶5g、龟板胶5g、怀牛膝15g、五味子5g、炙甘草10g加减。
清阳不升: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或多于上午8-10时发作。面色咣白,心悸少寐,自汗盗汗,神疲懒言,纳少腹胀,舌质淡,脉细弱或虚大。方用:黄芪30g、党参20g、当归15g、川芎15g、柴胡15g、升麻10g、炒白术15g、炒山药30g、葱白10g、甘草10g。
脾虚水停:眩晕伴胸闷乏力,纳呆恶心,食少多寐,苔白滑,脉濡。方用:太子参20g、炒白术15g、炒山药30g、茯苓15g、防风10g、茺蔚子15g、车前子10g、佩兰10g、石菖蒲10g、甘草10g。
肝血失荣:眩晕伴面色萎黄,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神疲,舌质淡,脉细弱或虚大。方用:熟地30g、当归20g、白芍15g、川芎15g、炒白术15g、炒山药30g、炙首乌30g、天麻15g、炙甘草10g。
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加重,面时潮红,少寐多梦,平素急躁易怒,口苦,肢体或震颤发麻,舌红,脉弦或数。方用:代赭石30g、石决明30g、天麻20g、决明子15g、钩藤20g、刺蒺蔾20g、夏枯草20g、栀子10g、甘草10g。
痰蒙清窍: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恶心,食少多寐,或时吐痰涎,苔白腻,脉滑。方用:半夏15g、炒白术20g、天麻20g、南星10g、陈皮10g、石菖蒲10g、远志15g、甘草10g。
瘀血阻络:眩晕伴头痛,痛有定处,失眠健忘,心悸烦闷,疲倦乏力,唇舌紫暗或舌有淤斑,脉弦涩或细涩。方用:桃仁15g、红花10g、赤芍15g、当归20g、熟地15g、川芎20g、天麻15g、甘草10g。
1.2.3疗效判定标准:疗效标准:按《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 及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相关疗效标准制订。痊愈:症状、体征及有关检查基本正常;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相关检查有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变或加重。
2结果
经过明确西医诊断,所观察的40例患中梅尼埃病4例,壶腹嵴耳石病7例,椎基底动脉缺血10例,颈椎动脉受压11例,高血压病3例,低血压4例,肿瘤1例。各病种发生的年龄分布如表1所示。

表1:40例患者各病种年龄分布
病种 9-29岁 30-39岁 40-49岁 50-59岁 60岁以上 合计
梅尼埃病 2 2 4
壶腹嵴耳石病 1 2 2 2 7
椎基底动脉缺血 3 2 3 2 10
颈椎动脉受压 5 6 11
高血压病 1 1 1 3
低血压 4 4
肿瘤 1 1

对各病种病人进行中医辨证,按病种以主要证型分类如表2所示。

表2:40例患者各病种主要辨证分型
病种 肾精亏虚 肝阳上亢 痰蒙清窍 瘀血阻络 清阳不升 脾虚水停 肝血失荣
梅尼埃病 1 1 1 1
壶腹嵴耳石病 1 2 2 1 1
椎基底动脉缺血 2 3 3 1 1
颈椎动脉受压 1 1 1 5 3
高血压病 2 1
低血压 1 2 1
肿瘤 1
合计 3 7 8 11 7 2 2

明确中医辨证后,按主方随证加减治疗一疗程后疗效如表3所示。总有效率为86.36%

表3:40例患者疗效表
病种 病例数 痊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梅尼埃病 4 1 2 1 75.00
壶腹嵴耳石病 7 1 4 2 71.43
椎基底动脉缺血 10 2 7 1 90.00
颈椎动脉受压 11 2 8 1 90.91
高血压病 3 3 100.00
低血压 4 4 100.00
肿瘤 1 1 0.00
合计 40 10 24 6 85.00

3讨论
眩晕为临床常见症状,而引起眩晕的病种很多,非常复杂,主要是由耳科疾病引起,除此之外,与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儿科、骨科、妇产科及精神病科的关系极为密切。故单纯从中医辨证角度治疗眩晕虽然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但有很大的局限性,容易误诊或漏诊,导致延误病情。本文用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对眩晕患者明确西医诊断,并准确辨证,对40例眩晕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据研究,眩晕的发生率约在5‰左右,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4]。本文观察的40例患者从9岁至71岁均有。2003年4月全国(重庆)眩晕会议将眩晕分为耳性眩晕、前庭神经性眩晕、脑性眩晕和颈性眩晕4大类。其中以梅尼埃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等为最常见诱因[5]。本文所涉及患者中有1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占病人总数的25%,11例颈椎病,占病人总数的27.5%,为最主要的两类病因。从年龄分布来看,颈椎病引起的眩晕明显的年轻化,均在39岁以下。通过调查这类病人的职业发现,该类病人多为电子厂工人或伏案工作者。这些患者生活起居不规律,缺少必要的运动。
从辨证分型来看,痰蒙清窍、瘀血阻络证型病人居多。其次是肝阳上亢和清阳不升,说明风、痰、瘀、虚为昡晕的主要病机。《景岳全书·眩晕》篇中指出:眩晕一症,“虚者居其八九”。又《丹溪心法·头眩》指出“无痰不作眩”。而《医学心悟》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风痰眩晕。通过现代医学对眩晕的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动脉受压等导致瘀血成为重要病机。从所涉及脏腑来看,肝、脾、肾为主要受累脏腑。《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晕”。
从治疗效果来看,只要辨证准确,中药组方对各种类型的眩晕均可取得很好的疗效。尤其是天麻的运用,对各种证型的眩晕都有良好的作用。《本草纲目》记载天麻“治风虚眩晕”。现代研究表明,天麻素对动脉血管平滑肌收缩有松驰和解痉作用[6],使颈动脉血流量增加[7],改善迷路动脉及内耳供血不足,使内耳淋巴压力降低,迅速消除眩晕症状,能增加耐缺氧的能力[8],并有镇静作用[9],从而消除精神紧张等。
由此可见,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可以更准确的把握病机,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刘铤.眩晕概述与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90-495.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第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2002:60.
[4]关秀萍.国人眩晕症的病因及治疗综合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8):755-757.
[5] 孔繁元,粟秀初,黄如训.眩晕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流程建议说明之一引起眩晕的常见疾病[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5):395—396,314—317.
[6] 姜英彬.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体会[J].中外医疗,2009,4(10):110.
[7]李忠敏.中医辨证施治治疗眩晕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08,23(12):2002—2003.
[8]上官稳.眩晕辨证论治之我见[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24-25.
[9]杨耀峰,刘筱茂,刘茂林.刘茂林主任医师治疗眩晕的经验[J].陕西中医,2009,30(2):188—189.

附注:此文发表于《心理医生》2011年9月(上)总第199期。


平心堂首页 > 学术论文 >